你的位置:九游海岛奇兵无限钻石修改版 > 新闻动态 >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3:10 点击次数:141
[真题详解]
二、古代诗文阅读(35分)
(一)文言文阅读(本题共 5 小题,22分)
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10~14题。
材料一:
哀帝初,求能浚川疏河者,莫有应书。待诏贾让奏言:
治河有上中下策。盖堤防之作,近起战国,雍防百川,各以自利。齐与赵、魏以河为竞。齐地卑下,作堤去河二十五里,赵、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。虽非其正,水尚有所游荡。时至而去,则填淤肥美,民耕田之,稍筑室宅,遂成聚落。大水时至,则更起堤防以自救。往往十余岁更起堤,复数重。河至黎阳为石堤,激使东抵东郡;又为石堤,使西北抵观下;又为石堤,使东北抵津北;又为石堤,使西北抵魏郡;又为石堤,激使东北。百余里间,河再西三东,迫厄如此,不得安息。
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。难者将曰:“若如此,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,百姓怨恨。”昔大禹治水,山陵当路者毁之,故凿龙门,辟伊阙,析底柱,破碣石。此乃人功所造,何足言也!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,及其大决,所残无数。遵古圣之法,定山川之位,此功一立;河定民安,千载无患,故谓之上策。
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,使民得以溉田,分杀水怒,虽非圣人法,然亦救败术也。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,多张水门。冀州渠首尽当仰此水门,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,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。今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,足以通渠成水门;又民利其溉灌,相率治渠,虽劳不罢。民田适治,河堤亦成,此诚富国安民,兴利除害,支数百岁,故谓之中策。
若乃缮完故堤,增卑倍薄,劳费无已,此最下策也。
(节选自班固《汉书·沟洫志》)
材料二:
孟子曰:“禹之治水,水之道也。”又曰:“禹之治水也,行其所无事也。”禹之导河既分一为九以分杀其汹涌之势,复合九为一以迎合其奔放之冲,万世治水之法此其准则也。后世言治河者莫备于贾让之三策,然历代所用者不出其下策,而于上、中二策盖罕用焉,往往违水之性,逆水之势而与水争利,其欲行也强而塞之,其欲止也强而通之。捐民力于无用,糜民财于不赀,苟顾目前,遑恤其后,非徒无利而反有以致其害。臣愚以为今日河势与代不同,前代只是治河,今则兼治淮矣;前代只是欲除其害,今则兼资其用矣。臣求大禹之故,深信贾让上中二策,以为可行。
(节选自[明]邱潜《大学衍义补》)
10.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,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,每涂对一处给1分,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。(3分)
今行上策A徙B翼州之民C当水冲者D决黎阳E遮害亭F放河G使H北入海。
11.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雍,通“壅”,与《谏太宗十思疏》“虑壅蔽,则思虚心以纳下”的“壅”意思相同。
B.难,诘责,质问,与《答司马谏议书》“辟邪说,难壬人”中的“难”意思相同。
C.且,将近,与《鸿门宴》“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”中的“且”意思与用法不同。
D.薄,薄弱的地方,与《陈情表》“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”的“薄”意义与用法不同。
12.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汉哀帝初年,待诏贾让提出了对治理黄河的看法,在他看来,战国时期修建河堤,诸侯国各自为政,谋求自利,这在当时是为情势所迫的。
B.贾让认为年年修堤耗费巨大,且决堤造成的损失更大,而购买石头草薪的修堤费用足以修建水渠水闸,说明他充分考虑了治水的经济因素。
C.大禹治水,开凿龙门、伊阙疏通河道,摧毁底柱、碣石二山,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,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,贾让称之为圣人之法。
D.后世普遍认为贾让的治水三策很完备,但仍采用下策治河,强行对河道或堵或疏,而不运用其上中二策治河,主要是因为缺乏长远的规划。
13.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8分)
(1)百余里间,河再西三东,迫厄如此,不得安息。(4分)
(2)捐民力于无用,糜民财于不赀,苟顾目前,遑恤其后。(4分)
14.“河势与代不同”,历代先贤的治河策略也“与代不同”,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的?(5分)
[答案详解]
10.[答案]ADF
[详解]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读的能力。该题对应文言断句底层逻辑十大原则中的主语一致原则。上策为“徙民”“决亭”“放河”,所以断A、D、F三处。
11.[答案]B
[详解]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。B中“辟邪说,难壬人”中的“难”译为“排斥”。
12.[答案]D
[详解]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、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。这个题的翻译误点在于“因为缺乏长远规划”,原文中“逆水之势而与水争利”的意思是说不运用其上中二策治河,主要是因为“与水争利”,其中“罕用”译为“不运用”不恰当;“后世普遍认为”也不恰当,是“后世言治河者”且是邱濬观点。
13.[参考译文]
(1)这一百多里之间,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,处境如此困厄,水势难以安宁平静。
(2)在无用的地方耗费人力,在不值得花钱的地方浪费财力,暂且顾及眼前,哪能考 虑将来。
[详解]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。第(1)小题的关键点:4 分。大意 2 分,“再 ”“安息 ”各 1 分。第(2)小题的关键点:4 分。大意 2 分,“捐 ”“苟 ”各 1 分。
14.
①大禹治水,顺应水性,以疏导为主;
②汉代贾让治水,在大禹的基础上提出分解水势, 灌溉农田,于民以利;
③明代邱濬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黄淮兼治,主张开发利用。
[详解]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。答对一点 2 分,两点4 分,三点 5 分。意思对即可。如有其他答案,只要言之成理, 可酌情给分。
[挖空练习]
材料一:
哀帝初,求能浚(疏浚,疏通)川疏河者,莫有应书。待诏贾让奏言:
治河有上中下策。盖(大概)堤防之作,近起战国,雍(堵塞)防百川,各以自利。齐与赵、魏以河为竟(境,边界)。齐地卑(低)下,作堤去(距离)河二十五里,赵、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。虽非其正,水尚有所游荡。时(按季节)至而去(离开),则填淤(淤积)肥美,民耕田之,稍(渐渐)筑室宅,遂成聚落(村落)。大水时至,则更起(重建)堤防以自救。往往十余岁更起堤,复数重。河至黎阳为石堤,激(激荡)使东抵东郡;又为石堤,使西北抵(到达)观下;又为石堤,使东北抵津北;又为石堤,使西北抵魏郡;又为石堤,激使东北。百余里间,河再(两次)西三东,迫厄(逼迫阻厄)如此,不得安息。
今行(施行)上策,徙(迁移)冀州之民当(处在)水冲者,决(打开决口)黎阳遮害亭,放河使北入海。难(诘难)者将曰:“若如此,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,百姓怨恨。”昔大禹治水,山陵当(挡)路者毁之,故凿(开凿)龙门,辟(开辟)伊阙,析(劈开)底柱,破(破开)碣石。此乃人功所造,何足言也!今濒(临近)河十郡治堤岁费(一年花费)且万万,及其大决,所残无数。遵古圣之法,定(确定)山川之位,此功一立;河定民安,千载无患,故谓之上策。
若乃多穿(挖)漕渠于冀州地,使民得以溉(灌溉)田,分杀水怒(指洪水),虽非圣人法,然亦救败(挽救失败)术也。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,多张(开设)水门。冀州渠首尽当仰(仰仗)此水门,旱(干旱)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,水(水涝)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。今伐买薪石(伐薪买石)之费岁数千万,足以通(疏通)渠成水门;又民利其溉灌,相率(一同)治渠,虽劳不罢(通“疲”)。民田适治,河堤亦成,此诚富国安民,兴利除害,支(维持)数百岁,故谓之中策。
若乃缮完(修缮)故堤,增卑(低处)倍薄,劳费无已(止),此最下策也。
材料二:
孟子曰:“禹之治水,水之道(规律)也。”又曰:“禹之治水也,行(推行)其所无事也。”禹之导(疏导)河既分一为九以分杀(分解)其汹涌之势,复合九为一以迎合其奔放之冲,万世治水之法此其准则也。后世言治河者莫备(完备)于贾让之三策,然历代所用者不出其下策,而于上、中二策盖罕(很少)用焉,往往违水之性,逆水之势而与水争利,其(指水流)欲行也强而塞之,其欲止也强而通之。捐(捐弃,损失)民力于无用,糜(相当于浪费)民财于不赀,苟顾目前,遑恤(体恤,考虑)其后,非徒(不仅)无利而反有以致其害。臣愚以为今日河势与代不同,前代只是治河,今则兼治淮矣;前代只是欲除其害,今则兼资其用(用处,益处)矣。臣求大禹之故(故迹),深信贾让上中二策,以为可行。
[参考译文]
材料一:
哀帝初年,举荐官民中能治理河水的人,没有人来响应号召。待诏贾让上奏说道:
治理黄河有上、中、下三策。大概堤防的兴作,起于战国,堵塞百川,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。齐国与赵国、魏国,以黄河作为境界。齐国地势低下,所筑的堤离黄河二十五里。赵国和魏国也建堤离黄河二十五里。这虽然不很对,但水尚能有所回旋余地。水有时到了马上就退去,这样土地被填上淤泥后相当肥沃,百姓就在遣裹开荒种田,百姓便逐渐在此建筑住房,便形成村落。大水到来时被淹没后,就重建堤防来自救。往往十多年重新建堤,有好几道。黄河从河内向北到黎阳为石堤,水拍击石头使它向东抵达束郡的平刚;又建造石堤,使水流向西北到黎阳、观县下;又建石堤,使水流向东北抵达束郡渡口以北;再建石堤,使它向西北抵达魏郡的昭阳;又建石堤,水激流向东北。一百多里间,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,如此曲折,不得安息。
现在实行上策的话,就要把冀州地区在水流要道地方的百姓迁走,打开黎阳遮害亭的决口,施放黄河的水流使它向北流入大海。诘难的人将会说:“如果这样的话,就会损坏数以万计的城郭田屋冢墓,百姓将怨恨。”从前大禹治水,山陵挡水路的就把它摧毁,所以凿开龙门,开辟伊阙,劈开底柱,破开碣石。这是人的功力所形成的,又有什么可说的呢!现在靠近黄河的十个郡所花费的治堤费就近亿,至于大的决口,所毁坏的无法计数。如果拿出几年治理黄河的费用,来安置所迁移的百姓,遵照古代圣人的方法,确定山川的位置,使神人各自在自己的位置,互不千扰。这一功业一旦建立,黄河安定,百姓太平,千年无忧,所以称作上策。
如果在冀州地区多挖漕渠,使百姓得以用来灌溉农田,分担水流的急势,即使不是圣人的方法,但也是挽救失败的招术。现在可以从淇口以东建石堤,多开设水闸。冀州地区水渠全都靠这个水门,干旱时就打开东方低地的水闸灌溉冀州,水涝时就打开西方高处的水闸进行分流。现在砍伐薪草、购买石头的费用一年几千万,这些费用拿来足以开通水渠建成水闸;另外百姓得到了灌溉的好处,就会争相开渠,即使劳累也不感到疲倦。百姓的农田得到了治理,黄河的堤岸也筑成了,造真是富国安民,兴利除害,可以维持几百年,所以叫做中策。
如果就修理旧堤,把低地填高,把薄处加厚,劳累花费没有止境,这是最下的一种策略。
材料二:
孟子说:'大禹治水,是按照水性那样去治水。'又说:'大禹治水,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。'大禹疏导洪水使河水分成九条,缓解了洪水的汹涌之势,又把九条汇集起来,适应了水流奔腾而下的特点。万世治水的法则,这就是准则。后世谈论治河,完备的莫过于贾让的三策。然而,历代所采用的只不过是下策,而对上策、中策却不加采用,常常是违背水的本性,逆着水的趋势而硬同水争利,欲行则强行堵塞,欲止则强行疏通。劳民伤财于无用之地,浪费民众的财物也不惜,只图眼前利益,哪有暇顾及以后!这不仅无益,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灾害。我认为河势与前代不同,现在不能照旧治理,现在不仅要治理黄河,还要治理淮水;不仅要除害,还要充分利用水利。我寻求大禹的故迹,深深相信贾让的上策、中策是切实可行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